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

文章:台中的「落米」荔枝與美國潘尼百貨(J.C. Penney)的低價策略


    如果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,行銷則不外乎洞悉消費者心理。據報載,中部荔枝正進入產期,台中市大里區農會為積極促銷,同時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,首度推出粒裝盒的銷售,就是將荔枝從傳統含枝葉的銷售,在去除枝葉之後,以顆粒方式裝入塑膠盒內銷售。

    這樣的做法是否能有效達到促銷的目的呢?如果到傳統市場走一趟,您會發現,「落米」荔枝(就是未帶枝葉的荔枝)的價格都比較低。水果攤老闆視「落米」荔枝為級外品,並習慣將這種賣相差的荔枝以較低價賣出。事實上,農家也會撿拾採摘時的落果,以極低價格賣給食品加工廠。此刻正值盛產期,消費者只要走一趟南投中投公路,或途經中部荔枝產區的主要省道,「落米」荔枝的()價格,是賣家吸引過路客下車的訴求。日積月累,消費者對「落米」荔枝的刻板印象就是低價。農會如果想以去除枝葉、顆粒裝的方式來促銷荔枝,首要的挑戰就是消費者與賣家先入為主的觀念。

    「落米」荔枝的新聞讓我想到美國著名的百貨公司潘尼百貨(J.C. Penney)執行長強森(Ronald Johnson)在今年4月的下台事件。強森是蘋果公司成功推出零售店的背後功臣。二年,積弱不振的潘尼百貨挖角強森,並希望他能帶領公司走出困局。強森認為,百貨公司習慣每年定期與不定期地推出大大小小的折扣活動,於是決定將商品長年的以固定的折扣價推出,訴求全年都是最優惠價(Fair and Square Everyday Low Pricing Strategy),消費者不用等打折,就可以來店撿便宜。

    沒想到,這個低價策略推出一年多後,潘尼百貨的執行長就因為公司持續虧損而下台。姑且不論這個全年低價的價格策略是否導致執行長下台,不過這個策略早已引起業界與學界的高度注視。研究發現,消費者並不是要買最便宜的東西,而是想買有「便宜感」的東西。貨架上兩款類似的襯衫,一件標示「最低價300元」,另外一件標示「原價1000元,今日特價330元」,消費者會覺得後者物超所值。促銷與特賣時候的高低價差,以及限時與限量的訴求,往往是促使消費者採取行動的啟動特徵trigger featur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