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

文章:從消費者決策困境與不理性行為,談宋楚瑜參選的效應。

在討論宋楚瑜參選與選民投票行為之前,先談談消費者的決策困境與不理性行為。

消費者不理性的行為,甚至是可預期的非理性行為,是行銷學者與業者共同關心的課題。研究人員發現,當消費者面對過多選項的時候,往往裹足不前,最後甚至放棄。行為科學家Sheena IyengarMark Lepper研究「提供過多選項」與消費者決策困境的問題,他們在超市內設了臨時櫃位,同時讓攤位上保持6種或24種口味的果醬讓顧客嚐試。結果顯示,在接觸到多樣選擇(24種)的顧客中,只有3%購買了果醬,但在有限選擇(6種)下的顧客,則有30%購買了果醬。研究人員認為,當消費者面對過多選項時,面臨決策困境與負擔,行動力和興緻就跟著下降,接著就選擇放棄。

行為經濟學家Dan Ariely也發現,大多數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並且厭惡、恐懼必須做出選擇,除非有容易相互比較的事物來做比較,否則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要些什麼。由於消費者傾向拿容易比較的事物來進行比較,行銷人員就可以利用消費者這種可預期的不理性的行為,以「誘餌」來協助消費者下決定。例如,當消費者面對在AB進行二擇一的情境,由於AB各有優劣,此時便出現決策困境。不過,如果比A差一點的-A選項適時出現,就會讓消費者很容易地在A-A之間做出決定。-A就是「心理誘餌」,解決消費者的決策困境,誘導消費者下決定。-A的出現,讓消費者輕鬆地在A-A之間作抉擇,就產生了「誘餌效應」。

在政治學上,所謂的「中間選民」其實是一群沒有明顯政黨傾向、不熱衷政治的選民。此次總統大選的藍綠對抗,不就是要中間選民在AB之間作抉擇嗎?傳統政治分析家會從「棄保」的角度切入,或是認為宋楚瑜的參選會危及跟他最相似的候選人。不過,美國心理學家Diane Lowenthal卻從誘餌效應的角度分析第三組的候選人,她並以美國2000年總統大選時第三組綠黨參選人,以及2008年民主黨初選時,除歐巴馬與希拉蕊之外的第三位參選人為例,說明心理誘餌對總統大選與民主黨初選所產生的誘餌效應。

宋楚瑜投入總統大選就是第三組的候選人,到底會出現「棄保」,或是危及跟他最相似的候選人,還是產生誘餌效應,有賴專家學者做進一步的研究。



參考資料:
1.    張毓如譯,《小心,別讓思考抄捷徑!》。
2.     周宜芳、林麗冠譯,《誰說人是理性的》。


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

文章:誰才是可以信任的人? - 從政壇「可愛」與「可信賴」之爭辯談起

近來,政壇因金溥聰引述日本學者的談話,表示「蔡英文可愛,但不被信賴;馬英九不可愛,但可被信賴」,引發藍綠雙方的批評。顯然地,政治人物試圖以人們對一個人有能力與否的「刻板印象」來左右選民的決策。


由於人們無法對周遭的每一件事務都深思熟慮,於是透過經驗與學習來的「決策捷徑」應付複雜的環境。換句話說,人們往往根據少數關鍵特徵,把某些團體、族群與事物加以分類、固定與簡化,一碰到這些簡化的特徵,便會啟動人們不假思索地做出特定的反應。例如,人們會將「貴的東西」直接與「好東西」連結在一起,認為「便宜無好貨」。另外,人們往往會對「女人」、「職業媽媽」、「下港人」、「原住民」或「黑人」等族群有特定的想法。這種源自經驗或學習而來的心理原則或刻板印象,盡管效力不一,卻能夠左右人的思考或決策行為,有時甚至扭曲個人的知覺,進一步阻礙與對方建立關係的意願。研究指出,網路上的溝通因為缺少直接面對面的機會,使得人們更加依賴刻板印象。

職場面試與挑選幹部的時候,被比較的往往不是「個人」,而是「刻板印象」。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就認為,人們往往將「受人喜愛」(likability與「能力」(competence視為負相關,也就是受人喜愛的人或人緣好的人,往往能力不足;冷漠的人,能力則較強。此外,人們會認為職業母親在能力上往往比職業父親與單身貴族來得低,因此職業母親在工作或升遷上往往遭受歧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