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期的商業週刊(1237期)以「台塑神話破滅」為標題,甚至爆料台塑集團旗下公司空汙數據造假的情事,台塑集團頓時成為眾矢之的,不僅媒體群起攻之,不少學者專家也加入戰局。如果時間回到一年前,台塑集團與「經營之神」王永慶的故事,還是課堂上個案研究的成功典範。
此刻,當學者專家或媒體在以管理鬆動、使用廉價管線、追求漂亮數字、第二代不如第一代等評語在評論台塑集團的時候,或許也該檢視他們就在不久之前對台塑集團的頌揚。
當前社會對台塑集團的撻伐,使我想起2007年美國戴爾(Dell)公司因業績衰退,引起媒體與學界的質疑與批判的故事。2005年戴爾公司登上財富雜誌最受尊崇企業的第一名。不過,不到2年的時間,由於績效不佳,戴爾公司創辦人Michael Dell在2007年重回執政。就在那時候,美國商業週刊以“自滿”與“商業模式出問題”來形容當時的戴爾公司。一家著名的管理顧問公司則以“停滯不前”與“抗拒改變”來描述戴爾公司。英國金融時報則引用美國馬里蘭大學商學院教授的評論,認為戴爾公司“已經忘了如何取悅顧客”,而這問題是“從公司創立開始就有的文化問題”。事實上,從1990年代開始,戴爾公司創辦人Michael Dell與經營團隊就認識到優勢難以持久,於是積極尋求拓展核心能力的商機,同時持續降低成本的努力,這些都不是自滿的表現。
戴爾公司的故事提供管理學界解釋績效所面臨的問題:一旦績效好、業績成長、獲利增加的時候,觀察者可以找出很多成功的地方,包括好的策略、高瞻遠矚的執行長、高投入度的員工、以客為尊的文化等等。不過當一家公司股票下跌、業績衰退,就會遭致公司策略有問題、管理團隊自滿、忽略顧客需求、文化停滯不前等批評,甚至原本被公認的「最佳實務」(best practices)頓時也變得一文不值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