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之下,醫師所面臨的困境是深陷於無所不在的醫療團隊運作,卻需要擔負最後的責任。
台大醫院移植愛滋器官案,台大和成大醫院的內部檢討報告還沒出爐,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就強調,移植器官的主刀醫師一定要負責。石崇良進一步解釋,主刀醫師應在手術前「time-out (暫停一下)」,最後檢視病患身分、手術部位、手術方式、重要的檢驗結果,確認無誤,才能動刀,台大醫院和成大醫院的移植團隊「都一樣」未盡最後檢視的責任。(中央社8月29日電)
甚麼是「time-out」呢?外科醫師兼作家Atul Gawande在他的著作《手術前檢查清單宣言》(The Checklist Manifesto)中表示,如果在手術開始前,主刀醫師提出一些關於病患的簡單問題,甚至醫療成員彼此相互介紹,便可降低超過三分之一的感染和死亡人數。在手術前醫療團隊成員先自我介紹,真的嗎?有沒有聽錯。有人也許會開玩笑的說,不如讓病患參與自我介紹後再麻醉好了,如此更能保障病人安全,避免醫療糾紛。這樣的玩笑,的確讓主刀醫師與醫療團隊感到困窘,卻也說明當前醫療團隊成員多變的特性。以腫瘤病患之照護架構為例,團隊由腫瘤專科醫師負責規劃癌症治療計劃,成員包括專科護理師、居家照護護理師、營養師、社工師、心理師、神職人員及安寧療護小組共同完成每一療程。事實上,團隊成員往往不知道誰在團隊之中。
這是個需要有人負責的時代。在當今醫療體系制度設計與司法訴訟體系之下,最終的選擇還是要由團隊的領導者來承擔。在醫療團隊之中,主治醫師或主刀醫師就被賦予這樣的重責。既然如此,擔任重責大任的醫師就必須調整心態,將自己的角色轉成「團隊領導者」與「溝通者」,讓團隊成員的角色從「執行者」轉成「問題解決者」。這是極具挑戰的工作,涉及醫療制度的變革。然而,制度變革的文化障礙來自醫師本身–醫師厭惡被評鑑、追求完美、不願批評同僚、抗拒團隊、自認是病患的唯一忠告者,以及希望自主地行使職務。